2023-03-31 181
古典老师说成功就是“用持续有成就感的方式过一生”。有“成就感”的前提是,你要对这件事情“有感觉”;“持续”的前提是,你需要不断地精进自己的能力;“过一生”意味着,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感不同,你的成功标准会不一样。
有很多种牛×的人生,和赚钱没什么关系。
一门手艺背后有道,把这个道再提取出来,带着名声和技术迁移几个领域,就变成了斜杠模式。
更牛的斜杠就成了大师——齐白石原来是个雕花木匠,后来书画、雕花都是大师级的水平;沈从文原来是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不让写字,去故宫博物院安心研究文物,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文物大家。斜杠的终极形态就是大师。
为什么一定要当第一,老二一样很成功郭德纲和于谦,郭德纲名声大,光环足,弟子多,一个人拯救了传统剧场相声的赶脚。郭德纲排第一,是为成功。但于谦压力小啊!活得简单,舒服痛快,没有焦虑。你有机会看他写的《玩儿》,从玩鸟、玩狗到玩马,无一不精通。德云社的事务不操心,生活质量比郭德纲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你说成功不成功?
一定要自己很牛×吗?帮助他人一样很成功成为终极个体——精神自由又有趣,也很成功到底该怎样选择自己的成功标准呢?
1.开眼界:多看些人,人是成功模式的入口要多看人,多看自己真心欣赏的人。在梦想层面,人是入口。千万不要看名人,他们的路径一方面被粉饰过,一方面太久远,根本不可信。我的经验是7+3,选方向,看比自己大7岁左右且欣赏的人;选技术,看比自己早做3年且成功的人。
2.多体验:体验才是成功模式的确认看了一圈人,你会慢慢地有些发蒙,好像他们都过得很好,在和每个人都聊完以后,你还是无法决定。这个时候,只有体验——自己试试看。探索成功模式这条路上,没有直路,只有不断试错,体验是必要的付出。
3.提能力: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资源成功有很多模式,但是平庸往往只有一种模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下意识,随大流。按某个你其实并无竞争力,也无成就感的主流模式积累能力和资源。你一边走,一边怀疑:“这对吗?”周围的人告诉你:“别想太多啊,都这么做的,先推进!”等你醒悟的时候,你已经耗费完资源,深陷其中,没法玩儿你自己那套了。
所以,平庸模式是“用持续让别人有成就感的方式过一生”。
成长的信念:你不知道的二八三次方原则。
我举个例子,任何一个优秀的培训师一般来说都需要五项能力:专业知识、课程设计能力、呈现能力、人格魅力、持续学习与更新的能力。
那么,如果要提升的话,你会怎么玩儿呢?
传统的好学生会这样想——我用20%的时间提高专业能力的80%,然后再用80%的时间把剩下的20%补上。这听上去是不是很踏实、很伟大,把事情做到了极致呢?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玩法:完全可以各花20%的时间把每一项提高到80分,这样他同样花了100%的时间,收获的是5个80分,也就是400分。那么,你觉得到底是投入100%收获100好,还是投入100%收获400好呢?
比如,想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只要一晚上就够了。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呢?首先,我绝不一开始就看书,绝不会买本什么入门书。我会打电话,找一个这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然后问他列好的三四个问题,最后再请他推荐给我一两本经典的入门书,以及一两本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书。先去浏览一本书的豆瓣页面,把排名前三的好评和差评全看完,这样基本上大众关于这个领域的两派思想我就都了解了。继续去看第二本书、第三本书……你会发现,有一些观点会被重复提及,那这些观点一定是这个领域里面最核心的观点。还有一些观点良莠不齐,听上去各有优点、缺点,这些东西你可以记录下来。我承认,这样没有精读一本书好,但是书里面的精华对于我来说已经够了。接下来,书和书之间的趋同点,自然就不用去管,你只要再针对其中的不同点仔细研究分析就好了。的确,我这样成不了真正的专家,但是“显得很专业”是绰绰有余了。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我当前更好的方法,有比我当前更好的活法,我虽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一定有更加精妙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你时常抱有这样一种心态,才会永不停止地成长和进化。
很多人的知识结构,其实就很像出租车司机,什么都懂一点,特别宽泛,但是什么都不太深入,所有的知识深度仅仅到知道的程度。但是一个人牛不牛,其实并不是看他知道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他能应用多少知识。
第一,眼界确实要开阔。
第二,眼界开阔,更要独立思考。
第三,独立思考,但也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
成长的层次:从小白到高手的四个阶段“知”代表知识、知道,“能”代表技能、能力。
第一个阶段叫作无知无能——你既不知道怎么做,也做不好。
第二个阶段,你学到一定程度变得有知无能——你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你做不好。
第三个阶段,你通过不断的练习,开始有知有能——当你认真做的时候,你就能做好,也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就能做好。
最后一个阶段,随着你不断地重复做这个事情,你进入无知有能的境界——你不用刻意做,也还是能做好。比如骑单车,一开始既不知道该怎么骑,也骑不好。这时候你爸跟你说:“眼睛看着前方,两脚互相交错蹬,不要往下看。”你进入第二个阶段,有知无能。你知道该怎么骑了,但是你还是骑不了。接下来你爸说:“我在后面扶着你,你试试看。”于是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你开始有知有能,当你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就能骑好。而到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今天,你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歌,一边发呆也不会摔下来——你无知有能了。
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无能,主要靠学习。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主要靠练习。从有知有能到无知有能,主要靠反复练习。
成长的方式:721法则上面讲要学习,也要练习,那么正确的比例是多少呢?答案就是“721法则”——你大概需要花70%的时间练,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10%的时间自己去学习。学习的境界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学会知识,叫上脑;注意力集中的时候能做到,叫上心;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也能做到,叫上身。从上脑到上心再到上身,就是一个721的过程。成长需要3个人的支持:一个是导师,指点你;一个是伙伴,陪伴你;一个是竞争者,不断地挑战你。
牛人都是如何思考的?5个让你受益终生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一:放下固有成见,客观冷静地分析事物
思维习惯二:用尽办法,迎难而上所谓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是态度上要乐于沟通,手段上要穷尽一切可能。
思维习惯三:富人思维真正让穷人与富人拉开距离的,是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角度。那么,富人与穷人看待问题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穷人,或者说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而富人,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富人思维是把“目标”和“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倒转了过来,使得他们不会被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门槛限制住。因为有这种思维,所以没有什么能够拦得住他们做任何事: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
思维习惯四: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理性决策比如运用我们都听说过,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用过的“SWOT分析法”,描绘事情的不同侧面,可以帮你把一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什么是SWOT分析法?不了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简单来说,SWOT可以拆分为S、W、O、T,分别对应英文单词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意思分别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纠结一件事儿要不要做,先想清楚做这件事时你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别是什么,各方权衡比较之后,答案或许就很明显了。
思维习惯五:交换之前,先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生活中的我们,却经常会不自觉地犯这种错误。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真诚,更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真实需求,把劲儿用错了方向,最终做了无用功。你的老板聘用你,他需要的是你为他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所以面试时,你大肆鼓吹你的学历、荣誉、人生感悟和职业规划,都不如切中要害地告诉他你能为他的公司带来什么益处,更能受到他的青睐。
有时,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的阻力,而是我们自己的惯性思维。试着朝不曾想到的角落挪一两步,说不定就会发现让你豁然开朗的出口。
注: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原文链接:https://www.joyomba.cn/post/359.html
=========================================
https://www.joyomba.cn/ 为 “卓越梦想MBA”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