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216
上天最公平的就是让每个人每天都只有 24 个小时。
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得,什么是需要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条线,而且必须是自己来划这条线。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长。
查理·芒格说:
「每个人要理解这个世界,需要找到自己的 mental models,底层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应该来自不同学科和方面,大概 80 到 90 个模型就可以帮你处理 90% 以上的问题。」
我们所有学过的基础学科和理论不都变成了自己的 mental models 吗?
经济学也是这样。
一、折现
折现的意思是,今天能拿到的一百块钱和下个月才能拿到的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
把未来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价值,就叫做折现。
如果有一个人和你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100 天后给你一颗糖,另一个是 101 天后给你两颗糖。
你很可能会说,当然是 101 天后给我两块。
但如果这个人和你说,是现在马上给你一颗糖,还是明天给你两颗糖,你也许就会犹豫了。甚至很可能你就选择了现在就先吃一快糖。
谁等得了什么明天啊!
人们会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快乐是有折现率的。
即时愉快的吸引力总是超乎人们意料,人们也总是会今朝有酒今朝醉。
-
我明天再健身,我今天先放纵一下;
-
我明天再看书,我今天先玩个手机;
-
我明天再思考这个问题吧,今天就想瘫着。
当然,其实还在远古时期时,短视有可能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猿人他每天都在规划着未来:
我明天再吃这块肉;
我下个月再去冰河的另一边看看;
我明年再造一个小猿人…
另一个猿人和自己说,我现在就吃掉这块肉。
哪个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呢?
但是现代社会不一样了。
在《异类》这本书里,马尔科姆提到:
任何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一个顶尖的人,他都必须花费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
无论你是足球运动员,还是创业者,还是小提琴演奏者,这个一万个小时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听起来一万个小时这个数字很简单。
但想要完成这一万个小时,每天为一个事情投入三小时,也必须坚持十年。
如果有一个人问我,「你是要今天的一颗糖,还是明天的两颗糖?」
我会说,「不,我要十年之后的那一千颗糖。」
二、机会成本
巴菲特有个曾为四位总统开过飞机的私人飞机师 Mike,他让 Mike 写下对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25 件事。
Mike 花了一些时间写完了。
然后他又让 Mike 从中圈出最最重要的 5 件事。
Mike 非常犹豫,花了更长的时间,纠结的圈出了 5 个。
这时,Mike 有了两列清单。
左边一列是最最重要的 5 件事,右边一列是剩下的也非常重要的那 20 件。
巴菲特说:
「这左边的 5 件最最重要的事情不用我说什么了。但我想问你,现在你会如何处理右边的那 20 个目标?」
Mike 说:
「我当然会把最重要的那 5 件事作为优先项目,然后再用更少的时间做后面的 20 件事情。」
巴菲特说,你错了!这 20 件事,应该是你「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去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永远不能占用你的时间精力,直到你先完成那 5 件事为止。
「机会成本」的意思就是,为了得到一个你喜欢的东西,你必须放弃其它你喜欢的东西。
三、边际效用递减
第三个经济学原理是「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什么意思呢?
当你吃第一个冰激凌的时候,你觉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还让你多吃一个,你就没有吃第一个的时候那么想要它了。
如果继续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可能吃第五个的时候,你就会难受起来。
日本大导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发誓,哪天有钱了要买辆跑车!
成名之后,他买了保时捷,却发现感觉没那么好。
因为「看不见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
于是他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跟着,还和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哦」。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发动 50 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
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这个「舒适标准」在不同国家不一样,美国是 7.5 万美元。
另外,当一个人他的年收入从能体面生活的 2.5 万美元提高到中产的 5.5 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并没有翻了一倍,而是仅仅提高了 9%。
为什么?
因为金钱跑车大豪宅、鲜花掌声镁光灯,所有这一切东西的边际效应都会递减。
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东西,得到了之后你会失望的。
「我们幸福的来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业已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它是过去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
如果你丢了一张电影票,你会再买一张依然走进电影院好好欣赏电影吗?
还是你会觉得这样等于掏了两倍的钱,赌气不看电影了?
心理咨询里有一个叫「摇椅法」。
想象自己已经 90 岁了,在自家门廊的摇椅里躺着晒太阳,你回想过去一生的选择,那些做了的或者没做的,什么是你后悔的?然后现在就去做那些不会让你未来后悔的决定。
五、复利
创业公司的定义是什么?
它指的不是刚刚被创立的公司,也不是拿到融资的公司,也不是和互联网或高科技沾边的公司。
创业公司 = 增长。
增长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有复合式的力量。
-
如果每周的增长率是 1%,一年是 1.7 倍;
-
每周 2%,一年 2.8 倍;
-
5%,12.6 倍;
-
7%,33.7 倍;
-
10% 的话,一年就能达到 142 倍。
这就是「复利」。
每个创业公司都有那么一个他们每年每月每周每天盯着的一个增长率。
比如,每周 5% 的流水增长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了,所以公司里任何大的小的问题都有了行动指南。
这个会我们要开吗?开了的话我们这周能增长 5% 吗?
我要去参加那个行业会议吗?去了我们这周能增长 5% 吗?
我们要多招一个采购吗?招了我们下月能继续增长 5% 吗?
我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挖来一个厉害的运营主管吗?找到了我们明年能继续增长 5% 吗?
只要把问题换了一个问法,答案就变得简单了。
那么把自己一个人当成一家创业公司呢?
任何一个角度,如果我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 1.7 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2%,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 2.8 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0% 的话,明年的我就会比去年的我厉害 142 倍!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长。
像一个创业公司那样,尽可能让自己的增长率更大,而且尽可能把增长的时间拉长。
注:文章整理自网络,侵删!
原文链接:https://www.joyomba.cn/post/218.html
=========================================
https://www.joyomba.cn/ 为 “卓越梦想MBA”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